保险产品

保险专家再论保险教育问题

2012-03-1911次浏览
小新客服
近日,孙祁祥老师在《中国保险报》发表《人才培养:欲与业界达成的共识》的文章,就保险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阐述观点,倡导高校和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孙老师的文章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尤其是对“大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内容与一个""与时俱进""的内容的综合”,以及“人才的塑形和培养,来自于学界和业界的相互了解,充分沟通,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游""与""下游""的有效衔接、""Why""与""How""的有序分工”等的论述,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孙老师提出了我国保险教育的战略发展之路,为我国未来保险教育未来的改革提供了可行方向。笔者认为,孙老师文章中指出的问题,不仅属于保险这一学科,也是其他很多专业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希望再次讨论保险教育问题,以期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达成更广范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共识。

笔者认为,保险教育问题属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问题。从微观来看,学界和业界充分的沟通与协作是保险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从宏观来看,保险乃至整个教育问题只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分支,保险教育不可能脱离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微观架构的顺畅和宏观整体的协调同时满足,保险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才有望达到。

就微观层面来说,学界和业界是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学界又包括高校、老师和学生。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奖励机制等等,无不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承载者,老师的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是学生求知探索不可替代的方式。学生本人的勤奋和天赋,又是个人求学之路最终的决定者。而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方的瑕疵,都可能影响最终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成效。只有三者始终保持目标的一致,并且自始至终的践行,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才有可能达到最优的状态。

现实中的情况是,不同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千差万别,能为老师保证的福利水平各不相同。雷打不动的扩招、扩建,在我国高校中屡见不鲜。而人才培养的方向却可能不是高校定位的重点。同时,不论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是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职业培训基地,而学校所应承担的综合教育、人文熏陶职责越来越不重要。老师,又往往为职称和经济的压力所累,跑项目、发论文、评职称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培养很可能不是老师重中之重的事情。这个问题,也折射了我们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授业解惑重要,还是研究水平重要。而不管哪种衡量为准,对学生的培养应该切实地重视,况且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老师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上的独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又是最焦虑的问题。从经济上来说,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现在我国虽然对学生奖励幅度大大提高,但是,从总量上看,各种奖励对于学生的经济独立来说还是微薄。因此,为谋求有尊严的生活,学生在上学期间的实习和兼职也就不避免,而这与其说是学生的短视,不如说是全民焦虑的背景下,学生无能为力的一种作为。况且,在拼实习、拼简历的求职环境下,学生对于实习只有顺从,没有多少反抗的余地。大好的青春年华,最美的学生时代,放弃舒适的学校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职场的挑战,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无可奈何。

从企业来看,企业不会不知道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但是,人才储备是否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是否科学,不同的企业又是不一样的。但是,正如孙老师所指出的是,企业的选拔和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长远,摒弃短视,否则,企业难以筛选和培养出真正符合公司价值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和高校的交流和合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辅助学校的人才培养。

就宏观方面来看,高校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当整个社会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之中时,高校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如果整个社会的氛围没有改变,单纯高校的抗争性努力,人才培养和教育也难以抗衡消极的环境。所以,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不仅要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更要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获得社会的支持。唯有如此,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改革才不会是昙花一现,才可能是我国战略发展的不竭动力。

特别的,就保险教育而言,更应从保险这一学科的属性出发,尊重保险学科的规律。保险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也不应轻视,国家和高校都应给予支持。对于保险应用性研究,高校和业界可以广泛地合作,从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我国保险研究和保险市场的发展。

总之,笔者认为,保险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需要高校、老师、学生、业界的紧密合作,需要凝聚社会的共识。唯有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是国家长久的大计。唯有教育,是高校的本义,是老师的天职。唯有自强,是学生的本分,是成长的必须。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