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争建保险交易所

2012-06-150次浏览
小新客服
目前,随着保险行业的内部的激烈竞争,保险公司也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四地争建保险交易所,保险公司也表示,保险交易产所需要使市场规范化、透明化。

保险交易所再次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近日,深圳宣布申报设立深圳保险交易所。此前,上海和四川均已提出了筹建保险交易所计划,而北京则在2009年便注册成立了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交易所或将有助于建立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及信息的自由流动;但由于目前国内探路的先行者们在模式选择及市场培育上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保险交易所未来发展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值得商榷。

四地“竞筹”沪深呼声最高

作为最早提出该构想的北京保险交易所,据了解其未来的发展侧重将在于再保险和保单贴现业务。保单贴现即是寿险保单贴现,指在被保险人生存时转让保单所有权,接受转让的人成为新的保单受益人和投保人。当保单转让后,被保险人死亡时应给付的保险金全数交让受让人,保单原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保单贴现的实质,是对保单的现金价值和保额之间差额的一种利益再分配。

在2010年的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提出建立保险交易所的想法,初步设计为实体场内交易,初期或将以经营再保险交易为主,今后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建立保险衍生产品市场。2011年4月,四川金融办召开专题会议,开始着手设立“以巨灾保险作为切入口”的保险交易所。此次,深圳则表示建立“类似于一个产品交易所”,让各家保险公司的保单可以在该平台自由流通,从而解决保险产品的流动性。具体来说,保险交易所将承担为保险公司之间业务交易搭建平台的任务,并开展再保险、保单转让及保险衍生品交易等业务。

四地之中,上海和深圳的呼声颇高。

7月2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指出,“配合保监会建立保险交易所推进工作小组”,作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已经排定。筹建保险交易所,完善金融要素市场是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圳保监局的相关负责人称,深圳是全国首个保险创新试验区,有条件研究探索设立保险交易所。深圳金融办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透露,交易所的建立对于整个行业乃至于一个城市金融中心地位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在做,深圳也要做”。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桂浩明认为,从上海来看,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定位已经确定了,如果要建立一些要素市场,建立保险交易所也是上海争夺金融高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深圳的优势在于成熟和完善的市场,在于其聚集了中国比较大的一块保险资产。而且,在保险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深圳在国内是相对领先的,许多大公司也落户在深圳。从这些角度来看,“两个地方各有各的优势,到最后结果如何就取决于中央的总体安排,金融部门可能有一个统筹的考虑。”桂浩明说。

交易所助力市场规范化、透明化

北京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王宪章表示,交易所这种扁平化低成本的创新营运模式会带给保险市场一次新的尝试。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交易所代表的规范、透明及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保险交易所带来的好处是规范”,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课题组组长徐文虎指出:“目前保险业的形象欠佳,保险交易的模式比较落后。规范之后,信息的透明度变高,交易流程有也法律保障。”其次,信息在一定的平台间的流动也将更加自由。

美国再保险经营公司副总裁乔瑟夫认为,中国成立保险交易所,将是大势所趋。他说:“保险交易所是保险业的创新,可以拉动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增长,给中国不同的保险公司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中国保险行业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不过,对比历史悠久的各类保险企业,保险交易所在世界尚属新生事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微博上表示,“纽约保险交易所1980年成立,主要业务是各种类别的再保险业务、美国之外的各种直接业务、国内的直接业务(被纽约自由贸易区拒保的业务)。交易所开业以来,绝大部分是再保险业务,直接业务极少。1986年纽交所有5家承保组合宣布破产,1987年开始停止接受新业务和续保,1988年全面关门歇业。”英国伦敦的“劳合社”虽然影响颇大,且具有保险交易所的某些属性,但偏向协会性质,在交易上不够“纯粹”。

颇多难题待解机构静观其变

对于试图探路的国内保险交易所,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分工专业、数量众多的保险中介机构,规范、透明的保险交易平台以及众多的承保及再保险公司作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保险交易所的交易标的必须具有可行性,但目前来说,无论是从事原保险、再保险还是保险衍生品业务,均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郝演苏在微博上表示,保险业可交易项目大体有四:寿险保单贴现、风险债券交易、临分业务交易和经纪人采购保单。目前,寿险保单贴现缺乏法律保障、风险债券衍生模式缺乏市场基础、优质临分业务无需进场交易、全国保险经纪保费规模不足2%。要将构想变现实,实事求是最重要,否则又要成笑料!

以保单贴现业务为例,记者询问北京多家保险公司得知,该业务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点。中国人寿有关人员表示,这既不属于资产管理的业务范畴,又不属于保单借款范畴,也没有专门科目,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业务需求。

又如巨灾风险证券化,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巨灾风险证券化还处于理论论证阶段,现阶段成立与此相关的保险期货交易所可能性不大。“就保险衍生产品业务而言,保险资产证券化是风险、负债的证券化,亦即将风险打包出售。但是目前国内没有哪个场所可对这类产品进行交易。”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说。

就再保险业务而言,据了解,该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若需求不旺、交投不活跃,参与机构就不会有很大积极性。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为154亿元左右,占同期国内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仅为4%左右。有外资再保险公司曾就此表示,目前他们在中国的业务量还“吃不饱”,没太多必要拿去做交易。

也许正因为如此,虽然目前京沪深蜀四地竞相申办保险交易所,但保险机构大多未对此表露太多热情。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交易所的设立并非一哄而上的事情,就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保险交易所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仍值得商榷。“几地申办保险交易所,主营方向都还没有确定,在看不到实际意义之前,保险公司应该不会更多地参与讨论。”上述中国人寿相关人士表示。

对此,郝演苏认为,地方政府争相设立保险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主要目的是吸引各类资金的聚集。“目前没有经验,没有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交易所的平台是否被认可,需要市场来检验。”郝演苏说。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