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下称“税延养老险”)可能于年内在上海试点。税延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家养老保险公司的专家昨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都是补充养老的主要渠道,如果国家有意将其推广,保险公司的产品支持不成问题。
税延养老险最高每月1000元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费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而在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这和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能购买商业保险有所不同。
相关报道中提及的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为契约型养老保险;产品形式分为万能型和分红型;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缴费限额为每月1000元,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但究竟是两个账户同时试点,还是商业保险先行企业年金稍后跟进,则尚未明朗。
据测算,采取“税基递延”型模式,同等收入情况下,越早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未来可省税额越高;同等时间开始购买产品的情况下,收入越高,未来可省税额也越高。覆盖范围上,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可以参与。产品操作模式上,缴费时由企业代扣代缴,领取时保险公司代扣代缴个税;员工离职时,可以在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企业之间转移。
可以在领养老金时再缴税
税延养老险比一般的商业养老保险到底好在哪呢?
“最可观的是税收优惠。”平安养老保险江苏分公司的专家告诉记者,养老保险的缴税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买保险的时候缴税,领取的时候不缴;另一种是买保险的时候不缴税,等到领取的时候再缴。“现在,我国用的是第一种形式,保险还没享受到,税已经交了。”
专家称,按照目前的办法,“如果每个员工缴费1000元,那么扣税20%,到账户只有800元。”该专家表示,有的员工收入是浮动的,可能某段时期的收入特别高,达到几万元,税收就要达到40%,买保险花了1000元,到账户的只有600元。
而如果税收能够递延的话,等到退休以后领取的时候再缴税,如果投保人退休后收入不到个税起征点,那么就不用缴税,这对投保人来说,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按照每月缴纳1000元保费和以20%的税率缴纳20年计算,如果投保人退休后收入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那么他能省下48000元的税。
无固定收入人群也应享受
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永茂称,我国商业养老金主体管理的企业年金过去6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8.87%,是社保基金结余(除全国社保理事会管理的基金外)年化收益率的5倍。但商业养老机构却面临市场空间小、生存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情况。因此,他认为,个人账户空账应通过国家财政补贴尽快做实,并引入商业养老管理主体进行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加快量的积累。
前述专家认为,对于没有企业单位,又没有固定收入的个人,建议通过专业养老机构和税务机关的合作,由街道、行业协会等出面组织投保,使得这部分人群也能享受到税延制度的好处。对于超过税优额度的缴费,建议制度纳入,使得目前以储蓄等各种形式存在的养老存量资金也能享受到税延账户锁定后的复利投资好处。此外,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的个人缴费,建议设立特殊账户,使得这部分人群缴费、投资、领取全程免税,也能享受到税延制度增值更快的好处。
险企产品
支持税收递延
据了解,上海从2006年前后就开始研究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方案,2009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在上海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上海市相关部门在2009年就已经向财政部上报了试点的初步方案。今年4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到上海调研考察保险业之后,备受业界关注的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也有了比较确切的时间表。就保险行业来看,个人税延型养老险的推出,带来的最明显效应就是参与试点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将大幅增长,招商证券(微博)就曾测算,上海一旦推行该险种,将带来年均130亿元的保费规模。
上述平安养老保险的专家告诉记者,既然准备试点,就是希望在全国推广的,其实目前很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都适用于个税递延,只要闸口一开,保险公司的产品支持不成问题。他认为,从短期来讲,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可能会减少财政收入,但实际上,未来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和营业额一定会大幅度增长,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也会大比例增长,这也将弥补一部分损失。
有权威人士测算,当期延迟纳税1元,就可以建立20元的养老保险基金,因此该制度的启动,不但可以舒缓我国养老的财政压力,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整体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