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保险业专业需要劳逸结合

2012-06-105次浏览
小新客服
对于保险业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保险行业需要正对这一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型。但是在保险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劳逸结合。

本月,2011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国保险市场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叠加在一起,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营销员增员难、银保及车险增速放缓、分红险“一险独大”、次级债“依赖症”、中小险企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一一显现。

中国保险业用其他国家三分之一的时间,走完了最近20年的扩张路程。时至今日,中国保险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考虑从何处着手才能实现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精细化的方向转型。下半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保险业如何实现转型?正是本期圆桌关注的焦点。

业务篇加息周期转型压力凸显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会,克服挑战?

孙汉杰:对于产险业务,我们认为机遇和挑战分别有几个方面。未来3至5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为产险市场增长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中二、三线城市的车险成为未来车险增长的主要动力,法规的完善、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带动责任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会带来家财险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

但挑战同时存在,预计汽车销量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且呈现逐月回落的走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费规模的增长,另外预期通胀会带来行业人力成本上升、赔付标准上升的挑战,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对产险公司的风险筛选能力、应急预案体系等提出更高要求。

包虹剑:今年的经济形势特别复杂甚至严峻,给保险业经营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渠道经营方面,由于银根紧缩而使银行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需求及银保产品的销售费用要求进一步提高,无形中加大了银保业务的成本,如果不进行业务转型,银保业务的利润就更为稀薄。

竞争加剧、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的压力也迫使保险公司进行调整与改革。保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改革,通过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开发,把握市场机遇。国民对于风险意识的提升以及在保障方面的巨大缺口,正是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保障教育、推广保障产品的最好时机。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营观念的转变对于公司经营和创新、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如果经营管理者都不能对保障作为保险的起源和本质无法充满信心,如果销售管理人员都没有自信去谈一谈客户真正的保障缺口,那么这样的公司只能永远在红海中沉浮,无法创造保险的最高利益。

郝演苏:我个人认为,机遇是给保险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理性认识自己的机会。过去的十多年,保险业一直处于快跑状态,很少有能够适当慢跑思考的时间。行业发展如同个人发展一样,必须拿出一段时间充电学习,纠正发展中的问题,为未来跑得更好做必要的准备。

从挑战的角度看,银行大量的短期理财产品挤压银保产品、汽车限购、社会对于保险行业的依存度等问题,使得行业过度依赖单一渠道的思维面临挑战,过度偏向理财的产品结构面临挑战,过度偏重一种产品的经营布局面临挑战,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临挑战。因此,利用经济环境给保险业提供的这个“休整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对于应对挑战出思路、出办法。

李聪:理论上,适当的、可控的通胀环境下是有利于保险公司保单销售的。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投保人理财意识会有所上升,对保险、特别是养老类、储蓄类险种会有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较高的通胀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率水平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可以取得更高投资收益水平。保险公司应该积极把握这样的机遇,从保险产品创新着手,积极在通胀背景下开创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

但同时,今年以来的几次加息速度快、力度大,在此前提下保险公司由于受存量资产收益率影响,整体收益率水平上升速度慢于银行存款升速。因此,特别是万能险出现结算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使得产品吸引力下降。保险公司应该努力做好资产重配置,提升收益率水平,使得产品吸引力上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向客户宣传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和长期性,不应过度关注于短期的收益?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