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保监会通知各大保险资管公司,要求禁止保险资金向证券公司融资融券提供资金。此消息一出,立即震动市场。1月10日,华泰证券机构发布消息称,“传保险资管全面停止‘两融’产品发售,系假消息!”据知情人士介绍,本次会议是保监会临时通知,范围只是与方正证券有“两融”业务往来的几家保险资管公司。
该机构人士还表示,“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业务情况,并提醒注意业务合规风险,这一简单行为被市场误读并快速放大,投资者还需要多加关注保监会近年来的政策立意,是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放开险资的投资渠道。”
“此消息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2014年下半年‘两融’业务迅猛发力,并在年末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关,早已成为券商最主要的吸金业务之一。”一位业内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虽然目前险资在券商“两融”业务资金来源占比并不高,但此传闻对于券商而言,无疑是巨大利空。
“实际上,‘两融’余额从4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时不到5个月。”华泰证券在研究报告中称,近期各家券商资金紧张的局面已开始得到缓解,短融、短债、收益权转让等工具开始募集资金,后续股权融资计划将有可能引来巨量资金,从而消除资金供给瓶颈。另据测算,“两融”规模仍将上升,余额可达3万亿至5万亿元,目前还远未触及天花板。
伴随着“两融”业务发展,股市杠杆不断增加,监管层已经多次透露对“两融”业务风险的担忧。自2014年12月中旬,证监会启动“两融”业务四季度现场检查工作后,多家证券公司应声上调“两融”的保证金比例。前不久,证监会还公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两融”业务的现场检查力度。
实际上,当前险资参与证券公司“两融”业务还处于试点阶段。而且由于险资高达6.5%至7%的成本高于银行资金5.8%至6.2%的成本,也造成了券商从保险获取资金的意愿较低。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实际规模不足387亿元。
尽管目前险资“两融”业务规模还不大,然而从近两年险资快速配置非标资产的力度来看,加大向券商“两融”“输血”的意愿持续增强。有调研机构披露,目前已有某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参与以及参与的力度。
“在2015年开局之时,险资加大信用债、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是大概率事件,同时非标资产如果维持原有比例,对于增量资金而言,券商‘两融’无疑将是很好的出口。”前述券商进一步作出判断,2015年险资将适当降低资金成本并参与券商“两融”业务,保监会此举意在规范上述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保险资金运用于存款和债券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约在70%,权益类资产10%,另类投资15%,还有约5%的其他类投资。从中可见,险资多元化配置格局已然形成。
2014年以来,保监会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真正做到“放开前端、管住后端”。一系列保险投资新政为保险资金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基础投资工具,从传统公开市场投资范畴拓展到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和境外投资、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使保险公司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成为可能。
“2015年,防风险将贯穿全年,保险公司切不可头脑发热。”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在日前主持的一次资管机构高管会议上特别强调,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其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但管得太死,必然伤害市场活力。”可见,把握“放”与“收”的分寸正在考验当前监管者的智慧。
曾于瑾透露,2015年,保监会将加快推进新的监管政策和制度建立,包括对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境外投资等,明确相应的监管要求,并做好资产证券化、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前瞻性的政策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要顺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逻辑,发挥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和收益的前提下,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支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