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如何选择储蓄型和消费型保险

2012-04-030次浏览
小新客服
意外无法预料,完善家庭保险计划,应对突发的意外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未雨绸缪,为自己和家人做好应对意外的财务保障计划。

如果把投保比作选择住房,投保储蓄型保险相当于“买”,而选择消费型保险则好比“租”。如果经济实力足够时,买房当然好过租房,但当经济紧张时,租房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我每年都及时缴纳保费,将来万一出事了,保险公司肯定会给我一大笔钱。但在保险结束后,一切平安的话,保险公司是否还给我钱呢?”这是许多投保人考虑的问题。

保险产品中永远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不返还保费的产品保额会比较高,而返还型的产品却让人总觉得很划算。似乎是一个打左灯、向右行的问题,也经常被消费者比喻为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买房与租房的比喻

储蓄型保险的设计是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结合起来,如目前常见的两全寿险、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受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但据理财师分析,到期后返还的这一部分的收益率是明显低于银行1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的。因此,买储蓄型保险,实际上相当于多花钱请一个人严格管理自己的收支,除非自己的财务自制能力极弱,否则可以少花这笔钱。

这就好比是购买了一套房子居住,虽然每月的按揭费用比房租要贵,但是所有权归自己。从长远来看,自然会觉得投资买房是理性的选择。买了房子,满足了居住的需求,今后卖出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投资收益。这点跟储蓄型保险比较像,特别是一些带有现金返还功能的保险。

而消费型保险就是把保险作为一种纯粹的风险保障消费品,不做任何功能附加,如果发生意外,保险这一消费品会发挥赔偿保障作用,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但如果到保险期满,被保险人没有发生意外,购买的保险就像家里购买的水、电一样消费光了,保费也就像所花的水、电费一样不可能再退还给消费者。但消费型保险的优势在于其价格相对于储蓄型保险低廉,性价比高。

有人把消费型保险比喻成租借一套房子居住,物美价廉,但是所有权不属于自己,价格可能会每年调整(往往是向上涨价,而很少会是向下跌价)。保险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消费,用最少的保费买到最多的保障,“四两拨千斤”,花钱就是买个安心。然后用节省下来的钱进行更高效的投资,这样自己在有生之年的生活质量会更高。

究竟是“买”还是“租”

对于消费型和储蓄型的重疾保险而言,最大的区别仍然是价格的高低。一般而言,由于消费型重疾险采取的是自然保费,即越年轻保费越便宜,而储蓄型重疾险采取的是均衡保费,因此,对于20岁到30岁的投保人而言,消费型重疾险和储蓄型重疾险的价格相差非常大,投保前者的保费低很多。

但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身体素质开始下降,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则开始大幅调高,而储蓄型重疾险的保费则提升幅度不大。因此,年轻时经济条件有限,选择重疾险,可以考虑“租”消费型重疾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实力增强后,再改为“买”储蓄型重疾险。

意外险基本是消费型保险。目前保险市场上意外险产品的价格差距不是很大,一般而言,低风险职业的标准健康者,每一万元意外保险的参考保费是20元左右。因此,选择此类保险主要看是否100%覆盖意外风险,看保险公司的实力及理赔服务水平。

保险产品究竟是“租”消费型好还是“买”储蓄型好,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家庭实际状况适时调整“租”和“买”的比例。

保险专家建议,35岁以下年纪尚轻、事业处于成长期、消费开支较大的人群,可重点考虑“租”,选择消费型定期寿险、消费型重疾险,比例可达到80%以上。到35岁以上,当经济实力增强后,则可相应增加储蓄型寿险和储蓄型重疾险(即两全险附加重疾险的形式)的比例。过了45岁之后,主要的家庭责任都已完成,储蓄型寿险和储蓄型重疾险可逐步提高到95%甚至是100%。而意外险则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各个阶段的职业风险和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保额。

案例诠释

明白了以上道理,让我们以30岁男性投保重大疾病险、保额10万元为例,来看一下储蓄型保险和消费型保险的区别所在。该男性在投保之后,可能有4种情况发生,这使得投保不同类型的保险获得的保障和收益不同。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