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理财是有多余的钱,才需要去理财;很多人都认为理财是有多余的时间后,才能去考虑理财。如果所有的钱,都正为投入到生意中、投入到生活消费中、供楼供车中时,永远都没有多余的钱去理财;如果所有的时间,都正投入忙生意中、忙工作中、忙生活娱乐中时,永远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理财。
看过小故事《富人送牛》吗: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 ,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还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有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很快春天来了,发善民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日早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富人转身走了。穷人当然一直穷着。
故事中,其实穷人有三次致富的机会:用牛耕作、羊生小羊、鸡生蛋,可惜每次都没有坚持下来。确实,当原本舒适的生活刚开始有所下滑的改变(穷人刚开始耕作时日子比过去还难)时,我们会很不习惯,毕竟是一下子有付出却未有回报,但我们牺牲的是眼前的消费,换取未来的小康富裕。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以后,那么换回来的就是幸福的将来!
如果我们也像穷人那样三餐不饱、饥饿不堪,当然谈不上什么理财,只是至少先有这样的概念存在,努力去奋斗。大多数的人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做到理财这一步的,假设当我们初入社会时,也许工资1000元,生活得简朴一些,日子也过得去;当我们有一定经验后,工资有了三、五千元,吃吃喝喝,一个月下来也没剩下钱;其实并不是没办法省,只是习惯了一种消费。攒钱:挣一个花两个一辈子都是穷人,一个月强制拿出10% 的钱存在银行里,很多人说做不到。哈佛大学的理财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自己的观点,都不为迟,最怕的是,不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