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浅议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2012-05-1713次浏览
小新客服
外国保险市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保险行业如何顺利发展,供给与需求如何平衡问题都有待解决。本文对保险行业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问题极其影响因素分别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平衡供求的思路。

一、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达到一个平衡,即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保险市场的稳态便是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只有在这个平衡之下才能尽快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一)保险市场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保险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保险产品的总量。经济赔偿或给付这种有形的保障和心理上得到的“安全感”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阐释了保险需求的特殊性。从微观上看,保险需求可以分为个体和企业,宏观上又可理解为国家的保险需求。
1.影响个体保险需求的因素。外因主要有强制保险的种类、保险价格、税收政策、其他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和其他政府行为。内因主要是个体的爱好、财产状况和其他个体能施加一定影响的因素。
2.影响企业保险需求的因素。由于企业种类的多样性,影响因素也随着企业的股权构成、组织形式而存在差异。股权集中的企业其购买保险的需求与个人选择相似,而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影响因素则相对较多,主要有风险承担上的相对优势、降低破产概率以及与此相关的成本、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获得税收优惠、保险监管的力度等。
3.影响我国保险需求的因素
(1)经济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中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个调查显示,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走势是一种倒“u”字形曲线,即两头低、中间高。按照居民月收入水平,若以月收入在2 000元至4 000元之间划线,只有月收入在2 000元至4 000元之间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月收入2 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有限;而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用递减。这说明:一是现有的保险险种不能满足4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家庭的保险消费需要;二是现有的保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家庭理财因素。保险商品与居民储蓄具有替代性。一般说来,当银行储蓄利率上升时,保险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反之,当银行储蓄利率下降时,保险商品的需求会相应地增加。但是,这种规律也会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中,保险意识的变化,是一个影响我国今后保险需求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防范风险既可以用银行存款的方式,也可以用买保险的方式,保险与银行之间具有替代性,而用保险的方式防范风险效果更好。那么,人们就会根据实际需要在银行存款和保险中作出适当的选择。除了银行储蓄之外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也成为理财的另一个选择,它们的出现都成为了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
(3)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二是人口老龄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决定着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规模为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的保险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资质的保险人开展业务,促进有效竞争,降低单项保险产品的价格,从而进一步扩大保险需求。而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日渐显现的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并以每年3.2%o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超过总人口的30%,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高峰。现代研究表明,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与人口老龄化正相关,即老年人越多,发病率越高,所消耗的医疗费也越大。人口老龄化必将增加医疗需求,加重社会医疗的负担,为商业健康保险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教育程度等也成为影响保险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保险市场的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保险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保险价格或保险费率条件下,保险市场上各保险公司愿意并能够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数量。
保险供给的影响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保险商品的价格或费率,保险利润率,保险资本量,偿付能力,互补品替代品的价格,国家产业政策,监管内控水平,管理技术、水平,保险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他影响因素。
(三)保险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的需求状况看,第一,我国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限制了人们保险需求的实现能力,因而从整体上决定了保险消费状况不佳;第二,区域性保险需求差异显著;第三,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税收过重等因素导致了我国保险产品的价格偏高,进一步降低了人们购买保险的能力;第四,老年抚养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还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对老年的养老保险替代率较高,因而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需求由于社会保障的替代也有所降低;第五,我国的城市化率与世界相比也比较低。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低风险和较低的生活水平约束了对保险的需求,从而降低了保险的总量消费;第六,我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保险业发展方面存在差距,收入水平低,国民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以及保险宣传工作严重滞后也是阻碍当前我国保险有效需求提高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状况看,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上的矛盾,这其中涉及到保险业自身的供给能力、保险的供给价格、保险的服务水准、产业的约束程度、潜在保
险需求人群收入水平、社会安全网的覆盖范围及保险水准等方面。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00家,尽管如此,我国的保险市场仍然表现出其“垄断”的一面。统计数据表明,在2006年12月前,国寿占据47.37%的市场份额;平安寿险占16.72%;太保寿险占8.94%。在中资产险公司前三名中,人保产险占据46.21%的市场份额,太保产险占11.48%,平安产险占10.70%。垄断对于效率,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都可能产生损害。这几年随着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市场主体的增加始终没有打破这种市场格局。而过快的市场主体增加特别是在各公司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主打产品的前提下,新进入市场的公司又大多没有去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而是与老公司争夺有限的保险资源,分享现有的“蛋糕”,由此引发人才频繁跳槽、价格竞争甚至无序竞争等现象严重,并引发社会对保险行业的负面评价。.与国外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业占世界保费总量不到2%。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仅占银行业资产的4%左右。与保险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发挥的保障作用相比,更凸显保险“供给”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国保监会积极推动保险业发展“三农”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及健康保险,保险业发展与社会和各政府部门的协调越来越重要,技术支撑对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驱动性也愈加明显,这些都对保险业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与保险的有效供给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影响着保险业稳态的实现,影响着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因此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就要调动保险市场的一切力量,多方合作寻求保险天平的稳态,维护保险市场的供需平衡。
二、实现保险市场供需平衡需多方努力
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离不开各类保险主体的参与,公众、保险人作为保险业的重要需求、供给方固然对保险业的稳态起着决定作用,但整个保险市场的平衡亦需要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机构的配合以及保险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实现保险市场供需平衡需多方努力。
(一)提高保险意识,激发保险需求
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保险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和保险市场都还不成熟。社会保险意识的薄弱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保险需求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在许多发达国家,保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美国,85%以上的家庭都参加寿险,他们的保单密度已经超过了150%。而在我国,目前寿险的保单密度仅10%,人均保费不到400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再如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几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但我国保险赔付仅为33.5亿元,显然绝大多数的灾民都没有向保险公司投保,这说明我国广大民众的保险意识相对薄弱。
1.投保人的保险意识决定了其保险消费的动机。例如,随着召回制度的不断完善,许多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由于缺乏保险意识,宁可承受产品召回的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
损失,却想不到购买保险;一些职业运动员由于缺乏保险意识宁可承受由于意外伤害所带来的巨大健康和财产损失,也意识不到需要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如果这些人具有保险意识,他们很有可能通过保险来转移这些风险,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其防范风险的成本,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福利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保险公司的保险意识决定了其服务水平以及自身的保险需求。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民众正面的保险意识很有必要。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