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市场面临的形势
今年以来,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稳增长为任务,努力克服外部复杂环境的不利影响,基本实现了业务规模、经营效益、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前9个月寿险公司实现规模保费7779亿元,同比增长8.44%。在规模保费平稳增长的同时,前9个月估计实现利润405亿元,同比增长24.1%。除银保渠道增速回落外,个险、直销、电销、网销等渠道均保持较快增长。传统保障型业务中的意外险、健康险分别同比增长19.6%和15.9%,10年期以上期缴业务同比增长10.9%,寿险公司内涵价值增速快于规模保费增长。
尽管寿险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但受外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业务增速明显放缓。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利率和CPI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销售模式遭遇瓶颈等内外部因素交织叠加的影响,寿险业特别是银保业务增速明显放缓,较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均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二是偿付能力持续下降。受资本市场下跌、上市公司向股东分红、公司业务发展消耗资本金等多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降。尽管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数量没有增加,但少数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显著下降态势。从今年后几个月发展趋势判断,如果欧美债务危机影响继续深化,市场资金面更为紧张,资本市场持续下跌,偿付能力将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退保率上升。今年前9个月寿险业退保率为3.14%,较2010年同期上升0.96个百分点,虽仍处于正常范围,但退保金额增长较快,特别是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与储蓄和理财产品直接对比的3年期、5年期趸交产品退保较多。客户退保的主要原因是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未能达到其心理期望值。
寿险业发展中出现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集中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货币政策紧缩,银行资金面趋紧。今年以来,银行存款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信贷额度受到管控,资本和拨备监管日趋严格,开始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相对于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多数在3个月以下,年化收益率多数在3%~5%,在流动性、短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的冲击下,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二是资本市场低迷,投资收益不佳。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股市下跌、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升,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造成显著影响。前三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7%,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投资收益直接决定了一部分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寿险产品在各类金融产品中的竞争劣势较为明显,对客户的吸引力不足,大大制约了保费增速。
总的来看,寿险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内外部因素交织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年寿险业增速的回调主要集中在银保渠道,其他渠道均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作为寿险业主要价值来源的个险渠道,依靠产能提升和近几年期缴业务的积累,同比增长了17.9%。寿险业整体发展并未偏离正确的轨道。
从长期看,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老龄化趋势加剧、公众保险意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寿险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但从近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寿险业的发展将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初步预计,寿险业明年仍将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保费增速不会有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下一阶段的应对措施
当前,寿险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比较严峻,增长压力也较大,但同时也是寿险业消化前期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认真总结寿险业发展经验、教训,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难得时机。在外部大环境难以改变的形势下,寿险业应着重从自身(包括市场主体和监管当局双方)查问题、找对策。要从更加注重寿险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出发,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方面,积极探索变挑战为机遇的措施办法,为寿险业重新回归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奠定坚实基础。在监管上,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研究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本补充机制。行业要持续稳健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本做支撑。当前,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较为有限。除了自身积累的内生性融资外,外源性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股东注资、公开上市募集和发行次级债务。与次级债券的公开发行不同,次级债务属于私募发行,流动性差。融资渠道狭窄是保险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保监会已经启动了完善资本补充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支持保险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第一,提高融资工具流动性。争取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所平台挂牌交易来增加次级债务的流动性,尽快推动次级债由私募走向公募,提高次级债募集和转让的流动性。第二,丰富融资工具。研究放开次级债券、可转债、混合债等资本补充金融工具的运用。第三,开拓离岸市场。积极响应国家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战略决策,探索和支持保险公司在香港开展人民币债权融资。
二是引导和推进寿险业结构调整。寿险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寿险产品在功能上是否能够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体现其保障性和长期储蓄性;在回报上与类似金融产品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目前,寿险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这种同质化,不仅体现在行业内部,寿险公司之间的产品缺乏差异性;还体现在行业外部,相当一部分寿险产品与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之间同样缺乏差异性,保障功能不足,短期回报也不具有优势。
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寿险产品的竞争力,还是要准确定位,立足于发挥行业自身优势,推进现有产品和渠道等的结构调整。第一,要发挥寿险业在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风险保障方面的技术特长,大力发展保障性强、期限长的产品,使寿险产品体现出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差异,满足消费者真实的保险需求。第二,继续研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产品的合理定价,鼓励和支持产品、服务等创新。目前意外险、小额保险以及变额年金业务已经实现了放松费率监管,还将进一步研究放松对传统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的费率监管。第三,鼓励电销、网销等新型渠道发展。改革现有政策不适宜或滞后的地方,鼓励寿险公司开发适合于新渠道销售的专门产品,发挥新渠道借助电子化手段、经营成本低的特点和优势,促进渠道多元化、差异化,逐步降低行业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度。
三是提升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寿险业已经进入“负债驱动投资、投资带动负债”两个轮子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寿险业发展与资本、货币等金融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实际上寿险业的投资能力已成为影响寿险业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将结合当前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形势,积极研究借鉴国际保险投资管理的成熟经验,与时俱进,使监管政策跟上市场形势的变化。第一,研究适当放开权益类投资的比例管理,增强其灵活性。在风险可控、强化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权益类投资的比例限制。第二,研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着眼于在整个金融市场引入外部机构竞争,进行优质资源配置,将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形成“鲶鱼效应”,从而尽可能实现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研究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使其适应寿险业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要求。
四是通过改进监管确保寿险业健康发展。监管的首要任务始终是防范风险。只有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监管者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根本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行业才可能持续稳健发展。第一,加强和改进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作为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底线,必须始终坚持。但在监管方式上,要逐步从注重前端向注重后端转变,严格认可资产、认可负债监管;对公司采取的财务再保险、资产重估值等改善偿付能力的手段,结合市场形势,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规范。第二,加强对跨业经营的监管。保险公司的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做好保险主业,特别是在外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更应坚持把主业做好。对于部分公司盲目跨业、扩张经营的行为,将严格约束,防范由于内部组织架构复杂出现管理风险,由于对外部行业不熟悉出现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保险主业经营,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第三,加强现金流压力测试。针对非正常退保上升,对现金流测试增加极端不利的情景,提示寿险公司及早防范因无法满足客户投资回报预期等引发的非正常集中退保以及可能出现的现金流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