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012-05-180次浏览
小新客服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允许进驻我国,保险公司也不例外。中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发展的范围和业务再次扩大。

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外国保险公司被获准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1992年,中国开始试点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指定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与中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但是业务范围仅限于几个险种。截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共有28家外资(含合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位于上海和广州,业务范围局限于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以及外国人个险业务和其他个人保险业务等。

明年有望实现医保全覆盖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开放,中国的保险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保费收入从1990年的仅15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600亿元,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2%(其中,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为12.3%,寿险为24.4%)。中国的非寿险业和寿险业的发展并不同速。1990~1995年,非寿险业的实际增长超过寿险业(非寿险为19.6%,寿险为13.5%)。然而,这个趋势在90年代后期出现逆转,寿险业务的实际增长明显更快(非寿险为5.4%,寿险为36.3%)。

具体而言,加入世贸前中国非寿险市场的集中度很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主导着财产险市场,其2000年的市场份额为77%,而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 和平安集团在内的三大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6%。外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份额很小,2000年仅为0.9%。截至2000年底,中国非寿险业有9家国内公司(包括三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和8家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9家国内公司中,有4家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其他公司是区域性保险公司。中国非寿险市场的主要险种是车险、企业财产险和海上保险,分别占2000年保费的61%、22%和9%。

中国寿险市场在加入世贸之前的集中度也很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主导着市场,其2000年的市场份额为65%,而包括平安集团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在内的三大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6%。2000年,外国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2%。截至2000年底,中国寿险业包括7家国内公司(含三家综合性保险公司)、1家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和6家合资企业。7家国内公司中,大多数公司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所有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和合资公司的业务经营都局限于在上海经营(友邦保险公司还可以在广州、深圳和佛山展业)。

就保险产品而言,加入世贸前中国国内储蓄型保险产品主导着市场,而保障型产品并没有大受欢迎。2000年,团体业务占保费收入约20%,而个人意外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占13%。

加入世贸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保险业的开放步伐加快。按照加入世贸承诺,中国的过渡期为5年。为了在国家法律层面上兑现加入世贸承诺,2001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许可、业务经营、监督、终止和清算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随后,2003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保险法(修正案)》。中国加入世贸,进一步刺激了保险业的发展。截至2009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七大保险市场,在亚洲的地位仅次于日本。2001~2010年,非寿险业保费年平均增长率扣除通胀因素后为18%(见下页图2)。这一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长迅速、汽车销售业绩良好和基础设施投资蓬勃增长所致。车险依然是最大的非寿险险种,占保费的70%以上,第二大险种是企业财产险,其后是农业险、货物险和短期意外险。

有3家非寿险公司或其母公司上市,包括人保财险在香港(2003年11月)上市、平安集团在香港(2004年6月)及上海(2007年3月)上市,以及中国太平洋保险在上海(2007年12月)和香港(2009年12月23日)分别上市。从某种程度上说,非寿险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费率水平过低。国内保险公司倾向于通过削价竞争来达到保费收入增长、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承保质量,保费费率不断下滑,盈利水平下降,有些保险公司仅靠新业务的快速增长而得以支撑业绩。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