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财政总收入3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80元、7100元。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过程中,全市保险系统紧紧围绕地方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加快行业发展,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效益实现稳步提高,保险业在保障发展、稳定社会、造福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2010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1.76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深度2.42%,保险密度595元;全年承担各类风险责任9000亿元,支付赔款与给付保险金9.8亿元,充分发挥了保险业的保障功能和社会责任。
从淮安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开展政策性保险工作,有力提升了淮安保险业的发展活力和对外影响。
一是创新开办农业保险。2004年底,市政府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签订联办共保协议,创新实施“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的农业保险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从2005年试点至今,全市三麦、水稻参保面已达到90%,承保面积近700万亩,为113.7万农户提供24亿元风险保障;为受灾的74.6万亩三麦、水稻赔付资金1.85亿元,累计有54万农户从中受益,使受灾农民减少了灾害损失,为恢复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积极开办农机具保险。淮安农机具保险从2008年开办以来,平均每年为1.2万农户提供近15亿的风险保障,且一直承担着亏损,仅2010年保费收取与赔付支出比例就达到1∶3,为保障全市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赔业务。在保障农民生产风险的同时,全市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保险业的网点及专业优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赔业务,切实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0年,共为55.3万人次办理了719万元的门诊费理赔,为11.2万人次办理了2.1亿元的住院费理赔。
四是试点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2010年,淮安市在楚州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试点,当年为36.5万人支付了养老金。
未来,我们将适当扩大市场准入,鼓励多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促进相互竞争,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农业保险、农机具保险业务中,建立健全差异化费率,根据风险大小,确定保险费率。通过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现有政策性保险的覆盖率,使更多农民享受到保险带来的实惠;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继续优化联办共保模式,进一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保险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多样化需求,并积极参与各类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