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形成社区与大医院之间资源的良性互动,这是各地医改的主导方向。
此次北京提高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与社区门诊的报销比例,按专家的话说,一方面是为了妥善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让疑难杂症病人能得到充分就医,不能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放弃医治;另一方面是想鼓励更多患者去社区就医,以便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这些刺激措施能否起到一定的疗效?
不求名医 但求实效
从患者角度来看,医保新政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他们的就医顾虑降低了,来医院就诊的大病重病患者明显增加,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同时,一些平常不怎么被患者看好的小医院或社区就诊人数也逐渐增多。
北京昌平区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去年刚成立的一家综合性民营医院,虽是医保报销定点单位,但不知名,在附近居民眼里跟社区医院似乎相差无几。
5月10日下午,现年68岁的郭俊老人与记者聊起了在王府医院住院的感受。他说,“我家住王府医院附近的小区,当初我是带着疑问来到这家民营医院,并不知道它是医保定点单位,因离家近,随意来碰碰运气。住院后发现,这里医务人员敬业,服务态度又好,对我的病情检查得很仔细,虽然现在还处于观察期,没有最后诊断是否得慢性肾炎,但医生并没有给我乱开药、乱检查、乱化验,之前我在大医院检查的一些片子这里都认可,没给我作重复检查,这跟很多大医院医生给病人作机械式诊断相比显得更人性化。过去我在北京某家知名医院就诊时,大夫只把我们这些病人当作生产线上批量的瓶子,进行公式化诊断,缺乏耐心,更谈不上人性化服务了。”
郭俊老人还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院6天了,才交3000元押金,目前医院方面还没催他续费。前不久,他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住院,交了5000元押金,才住3天,院方便通知他续费。当时他很惊讶,仔细查阅了药费清单,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检查费用,如检查血液时将艾滋病也列入其中,一项血液检查费用竟高达1600元。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更可笑的是,医生给他作颈部检查时竟然找不到血管,便稀里糊涂在检查单上写了“疑变性”的结论。医院的康复治疗费更是昂贵,普通的腿部自行车器材康复,作一次20分钟的训练需80元费用,后来他就干脆让医院取消了这些项目。
前后两种情况对比,郭俊老人得出这样结论:“看病不一定要到大医院,有些大医院不仅收费高,而且医务人员太忙,缺乏对病人细致的检查与交流,反而不利于医治,我就是个典型例子。”
郭俊老人还说,“现在北京市将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从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如果我患的真是慢性肾病,也不怕,至少医疗报销费用无须太担忧了。”
为了进一步证实郭俊老人所说的情况,当天下午又采访了王府中西结合医院医保办兼信息部主任周欣。周欣向记者提供了几个数据:与4月份同期相比,5月1日以来,王府医院门诊持卡就医的患者提高了20%,由原来每天的400名左右患者增加到了500名;住院率也提高了30%,有时住院患者较多,还得加床。
周欣说,近一段时间,医院的门诊与住院情况有明显变化,其中前来就诊的老人增多。
在朝阳望京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采访前来就诊的患者于大妈时,她也有同样的感慨:“只要不住院,我都到这里来看病,到大医院挂号排队真受不了,有时早上8点还没到就没有号了,在这里什么时候都有号,医院干净,医生态度又好。上次我在大医院看病花了3000多元,自己也掏了700多元,在这里看病比在医院报销比例高,能省则省呗。”
社区医疗机构的困惑
从一些普通医院与社区就诊流向来看,虽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业内人士认为,社区医院有诸多制约因素,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医务人员的水平,对患者并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壮大还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路程。
对此,朝阳区望京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副主任付典海也有同感。
“我们不单单是给患者看病开药,而是要与病人建立可持续的医患关系。现在社区医疗面临的问题是,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要增加正常的经费投入,不断更新医疗设施。现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人员工资待遇低等问题,我们中心经常出现医务人员因待遇低而辞职的情况。”付典海说。
望京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何春霞,在该单位工作了十几年,也亲眼目睹了人才流失的情况,每年将近10%的人员从这里离开。
她说,现在我们社区服务中心的困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经济压力。目前社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块,治疗服务费和国家15%的药品补偿费。自3月份北京市实行刷卡报销以来,医院已为患者垫付几百万元的医疗费,虽然我们到医保中心报销了几次,但审核一次报销费需要半个月时间,至今大部分医药费还没报回来。与此同时,我们进药品时必须给药品公司提前支付款项,单位本来资金很紧缺,又没有多少积累,还要养5个直属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因此经济压力比以前大大增加。二是医务人员紧缺。我们中心与下面几个服务站医务人员加起来才130名,服务对象却是几十万人口的社区居民,在我们中心一位好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位患者,服务站的医生工作压力也很大。譬如我们下属的南湖东园社区服务站,100多平方米的场所每天接待患者竟多达100多位,尤其早上9点到10点,患者较多,把服务站挤得满满的。同时,我们除了治疗,还要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接种、预防、咨询、健康宣教等公共服务。三是待遇普遍太低,医务人员工资平均只有1000多元,人员流动频繁,难以培养业务骨干。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时候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位骨干,因待遇问题却无法将他们留住。
对于社区服务站受到的制约问题,天通苑北三区社区服务站站长汪丽淘也向记者坦陈:“我们服务站面临的困难就是医务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医疗站只有三位工作人员,医生、护师(站长兼任)、药剂师各一名。一个医疗服务站只有一名医生,假如医生临时有事就会影响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