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浙江、安徽、上海,长三角地区这三省一市有望实现医保异地互通,医保异地分割的坚壁有望在长三角率先打破。日前出台的《泛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征求意见稿)》规定,合作方应确保参保职工就地就医,就地结算。
从异地报销到“同城待遇”
根据今年3月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上设计的路线图,长三角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将分三步走:整体规划、区域整合、分步推进。具体路径是:首先完成江苏7个城市和浙江8个城市在本省范围内的网络互联,初步实现参保人员本省范围内持卡就医;随后,再推动上海和江苏、浙江城市间的网络互联工作;最终实现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间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嘉兴、安吉、杭州、湖州、镇江、常州、南通、马鞍山……现在,居住在这几个长三角城市的上海人,再也不必为看病报销的事儿烦恼。自去年3月起,上海先后与这几个城市的医保部门签订协议。常住这几地的上海市民只需在上海办理异地转移手续,在当地任何一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可以根据上海的医保政策待遇在当地医保部门结算报销,可以自由选择上海或当地的医保药品目录使用药品。
其中,嘉兴与上海在全国最早实现跨省、市异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服务。2008年3月起,嘉兴即开始实施《上海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居住期间医疗费用代办报销服务方法(试行)》,为居住在嘉兴的上海市民代办医疗费用报销。不过,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搬砖头”式,即把发票、单据和经费在两地之间来回搬。在嘉兴当地社会保障事务局的办事大厅里常年开设一个“上海医疗保险代办服务窗口”。每周派专人前往邻近的上海市松江区代患者报销,不收取任何代办费用,并承诺一周内完成代办业务,至多半个月把钱款打到患者信用卡内。
报销更便捷
自去年12月1日起,上海与杭州之间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医保互通,采用的是经办服务延伸的方式,由于铺设了专用宽带联网,报销变得更便捷。并且,这一便利不仅限于上海市民,两地率先在全国实现医保双向联网,杭州人在上海也同样享受到异地就医的便利。根据沪杭医保部门签订的协议,办理了登记手续后,上海或杭州的医保参保人员在对方城市看病,在医院先行垫付了费用之后,可以立刻到当地的医保服务窗口进行结报,且可以自由选择按照上海或杭州的医疗保障范围报销本次医疗费用。“这相当于双方都将医保服务窗口前移到了对方城市。”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副局长徐玮介绍。
徐浩是杭州人,在一家驻沪的杭州公司工作,以前他的医保交在杭州,在上海无法通用。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尽量熬着,不去医院看病。“现在好了,”徐浩说,“至少可以报销了。但还是不太方便,如果可以医保卡通用,就更棒了。”
跨省、市的异地医保互通,限于医保统筹的地域壁垒,并未做到“一卡通行”。在江苏南通市各县市之间,却是真正实现了异地就医的“同城待遇”。从去年7月中旬起,南通市区和其所辖6个县市实现了医保异地互通,参保人可在此范围内异地刷卡就医。就医者无须垫付现金,只需支付个人应付部分,社会统筹支付部分,自有医院与参保地之间结算。
江苏常州市则通过提取医保金的方式,部分地实现“同城待遇”。去年7月,常州开始试行由在外地的参保人员到常州市医保中心办理申请手续,个人账户划入的金额每半年通过交通银行卡发给本人。这样,常州的参保人员在外地看病时,可以直接从银行卡中提出现金。不过,由于个人账户中数额不大,参保者看病的大部分款项还需依赖社会统筹账户,这一做法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异地医保结算“路线图”正在稳步推进:目前,江苏的泰州、扬州、南通等市已相继与江苏省异地就医平台联网,试运行比较平稳,到今年底,其他各市也将跟省平台联网,明年13市之间实现互联,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费用的即时结算。
异地互通难在结算
在异地看病实现“同城待遇”,在现阶段来看,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各统筹地政策不统一、医疗待遇标准不一致,这成为阻碍深化医保联动的最大障碍。
根据现有规定,医保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需先在参保地申请,指定就诊医疗机构,发生医药费用后先自付,再回原参保地报销,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跨省市就医报销十分不便。
麻烦体现在医疗保险结算的复杂性。“目前医保的统筹层次较低,各地基本药物的目录都不一样,各地的起付线、封顶额度、自付比例都不一样,造成异地医保很难结算。最大的问题是基本药物目录各地大相径庭,且互不认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同一种药,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厂家,不同的价格,给结算造成很大的难题。”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学者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张录法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