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光互补模式助力干旱地区粮食增产与绿色发展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光伏产业的结合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然而,由于光伏项目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相关部门曾一度对在耕地上发展此类项目的审批持谨慎态度。业内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光伏板固定支架会造成阴影区域,影响农作物生长,从而减少粮食产量,导致农民种粮不划算。因此,农光互补模式的推广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政策落实上下功夫。
近期,在陕西省礼泉县进行的一项新型农光互补试验项目展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创新技术,该项目实现了粮食生产和绿色能源发展的良性互补,为解决“谁来种粮”的难题提供了启示。在项目中,科研团队通过技术改进,利用新型“平单轴光伏支架+透散射板间隔组合补光”技术,实现了农光互补,不仅增加了小麦产量,还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
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支架类型和补光技术的革新。与传统的固定支架光伏阵列不同,创新型农光互补模式采用东西向单轴追踪的模式布局,提高了土地的阳光透射率,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粮食稳产和增产。同时,团队还在研发农光互补集水袋装置,利用活动轴光伏板收集雨水,实现定时定向滴灌,为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专家指出,该创新型农光互补模式对于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粮食质量、扩大种植面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改进政策导向,分类试点,确保有序推进。同时,要明确责任,将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农光互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创新模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的推广,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绿色新能源发展的“三赢”局面,为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