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平安携手深发展 加长“短板”志图强

2012-05-270次浏览
小新客服
“做大作强、强强联手、抵御风险”是中国金融业近年来的主旋律,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中国平安再次强调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专业化金融保险服务集团”的宏大理想,足见其抱负远大。从单一拥有保险业务到现在的综合性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专业化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金融老店,补足“短板”乃是当务之急。

平安的“短板”

中国平安作为一家从保险业起家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一直致力于打造为以“保险、投资和银行”为三大业务支柱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凭借在保险领域的高效经营和卓越管理,已经奠定了在保险和投资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但是,银行业务的发展却一直是其“短板”--尽管其银行业务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无奈基础过于单薄,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影响力都无法和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同日而语。

“决定木桶的最大容积并不取决于最长的这一块,而是被其中最短的那块所决定”。银行业务无法取得突破式发展,无疑制约了平安集团真正实现“保险、投资和银行”三足鼎立的规划,其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也有流于形式之虞。

加长“短板”之道

入股深发展将促使中国平安实现银行业务跳跃式发展,短时间内便可以跻身全国领先银行的行列,从而使得平安集团真正成为横跨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领域并均具有领先市场地位的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

为什么说现在入股深发展是中国平安解决“短板”问题的最佳途径呢?

首先,深发展本身资产优质,拥有与其他战略合作者长期合作的经验。

2004年底,深发展作为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的试验田,引入了新桥作为第一大股东并通过新桥引入了优秀的国际化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在新桥的大力支持下,深发展通过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辅以精细化的管理,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新开展业务实现了“三高”,也即:高质量、高盈利性和高增长,而历史遗留包袱也不断被消化,经营业绩突出。近五年来,深发展存贷款规模翻番,盈利能力是过去的十倍以上,不良贷款率仅为2004年底的5%左右。更为可贵的是,深发展在过去5年里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领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人才储备,深发展已经成功脱胎换骨为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科学化管理体系、高素质管理团队,不断锐意进取和创新的优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深发展与中国平安的契合度高。

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不一定是1+1〉2的成功,很多时候甚至连“等于2”也无法达到。从过往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并购的不成功往往源于企业契合不够。但中国平安选择深发展却可以这一风险降到最低。

中国平安与深发展都拥有从深圳起家向全国扩张的发展经历。中国平安同深发展都具有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专业人才,又都具有锐意进取、长于创新的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双方有着共同的银行业经营理念和以中小客户为重点发展目标的产品定位。这些都将帮助双方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第三,目前是中国平安入股深发展的合适时机。

早在2年前,中国平安就已经向深发展抛出过“橄榄枝”,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抱得美人归”。虽然金融危机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不小冲击,但也使新桥愿意以较为公允的价格转让股份,给中国平安入股深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另一方面,深发展也渴望能够实现银保合作。尽管中国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小,但中国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当前以信贷特别是对公贷款为主的业务结构在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将受到重大挑战。零售业务(包括中小企业业务)和非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发展的稳定器和稳定的利润增长点,客户服务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深发展只有通过迅速扩大客户基础、加大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客户服务才能够实现过去5年高速爆发式增长后的二次腾飞,为此,深发展将积极配合中国平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加长“短板”志图强

此次交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完成意义深远。

从公司来看,入股深发展可谓平安综合性经营道路中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深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平安的银行业务发展,还可以大大增强平安的银保、银证及银信等业务开展,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从中国金融行业的大局来看,中国平安此次携手深发展有望促使更多金融机构尝试混业经营,而由此带来的规避金融风险、增加盈利能力、享受协同效应,不单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更将给投资者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带来实惠。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