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车险市场:十年磨砺,任重道远

2011-05-056次浏览
小新客服
转型期开始后,市场集中度开始回升,恰恰表明中小公司在发展方式上仍需转变,竞争能力仍有待提高。而且,从整体而言市场集中度是上升的,但就某一公司而言,市场份额也是有升有降,同样是中小公司,转型快的、竞争力强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升。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市场...

如果从2001年开始计算,2010年恰好是新世纪车险业务走过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是我国车险业务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10年,是改革创新、持续转变的10年,也是恢复车险业务30余年来车险发展最重要的10年。

  2010年回顾

  (一)车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1.2010年车险保费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11月,车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2700亿元,预计全年保费收入将超过2900亿元,同比增长36.96%,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2001年以来的第二高增速。2.10年间车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行业车险保费为420.95亿元,2010年为2001年的近7倍;2001年至2010年,行业车险保费年均增速为22.78%;2001年行业车险承保数量为1750万辆,2010年约将达到1.4亿辆,为2001年的8倍;200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7398万辆,其中汽车1802万辆,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汽车接近9000万辆;2001年车险承保深度(承保数量/机动车保有量)为23.66%,2010年为68.9%,提高了45个百分点。

  3.新车拉动是快速发展的主因。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延续了2009年的高速增长势头,1至11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640.01万辆和1639.54万辆,同比增长33.71%和34.05%,预计全年将超过1800万辆。按照车均保费3000元测算,2010年新车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高达25个百分点。此外,由于监管持续加强,市场秩序不断好转,行业车险费率水平持续回升,这也是2010年车险市场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深入分析可知,2001年以来的10年,国内车险市场发展主要是新车拉动型市场,即车险行业发展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图2表明,2001年以来,新车销售对车险市场的拉动作用始终在18%以上,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二)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

  经过若干年的行业性亏损,在2010年,车险行业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也许是2010年车险市场最给力的一个事件,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事件。为何对于一个看似很正常的事情给与如此高的评价?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评价过了头,但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就不会觉得奇怪。

  作为商业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然而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在以前的车险行业却很少被人提及。尤其是2006年交强险实施以前,“粗放经营”、“跑马圈地”是车险经营管理的代名词,“价格战”是车险市场竞争的标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家公司首先追求的不是效益,而是保费规模,竞争手段较为简单,管理上也较为粗放,规模与效益的矛盾、发展与规范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的结果就是随意降价、行业亏损。

  2006年上半年,保监会出台了19号文件,将车险费率的最高优惠从50%降低到30%,反映了保监会建立一个由乱趋治、理性竞争的车险市场的政策目标,是车险市场价格体系的理性回归,也拉开了加强车险市场监管的序幕。2008年保监会出台了70号文件,对车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0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整个车险市场进入转型期,伴随着“见费出单”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车险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盈利能力不断加强,最终成功扭亏为盈。应该说,这一轮转型是在监管部门强力推动下开始并展开的,监管是主要动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逐步成为行业共识,也是推动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2010年行业盈利是一个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车险行业已基本完成了转型,虽然从长远看转型仍将持续,但这一轮行业转型将暂告一段落,转型后的市场竞争将呈现新的特点,车险市场将走向何方,一方面取决于监管,更重要的则取决于保险公司自身。

  (三)市场集中度继续提高,市场格局更加稳定

  继2008年、2009年车险市场集中度提高后,2010年继续大幅提高。2010年11月,车险市场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平洋产险合计市场份额为67.96%,比2009年上升了2.82个百分点,市场格局日趋稳定。

  过去10年,从2004年开始,车险市场集中度开始大幅度下降,至2007年达到最低点63.42%,即转型前的几年车险市场集中度是下降的,转型后逐步回升,似乎是2006年以前所谓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有利于小公司成长壮大,而2008年以后则制约了小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并非如此。表面上看,中小公司确实在2006年以前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这一结果是以全行业亏损作为代价的,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发展。转型期开始后,市场集中度开始回升,恰恰表明中小公司在发展方式上仍需转变,竞争能力仍有待提高。而且,从整体而言市场集中度是上升的,但就某一公司而言,市场份额也是有升有降,同样是中小公司,转型快的、竞争力强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升。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和下降来评价和决定行业发展模式,在任何模式下,提升自身竞争实力才是根本。

  (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

  2010年1月1日,北京商业车险费率浮动机制正式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拉开序幕。继北京之后,深圳、厦门等地也开展了类似的改革试点,试点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北京一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整体情况较为平稳,达到了奖优罚劣、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促进了车险费率水平的进一步公平、合理,为定价机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02年,在深圳、广东相继开展了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试点,2003年实施了全国车险管理制度改革,将车险条款、费率制定权下放给各保险公司,实行自主开发产品、自主定价的产品监管制度。经过3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由于国内车险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过度市场化的产品监管制度并不适合国内车险市场的实际情况。而本轮改革采用了分区域试点的方式,且着重于定价机制,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审慎的态度。从长远来看,毋庸置疑,费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通过何种路径去实现,采用哪种运行模式,则有多种选择,采取适合国内车险市场实际的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

  (五)新渠道蓬勃发展,渠道竞争日益凸现

  纵观车险行业发展历程,真正注重销售渠道,应当是2006年交强险和行业条款实施之后。如前所述,由于竞争手段的简单化,若干年前保险公司主要是依靠低价格、高手续费来参与市场竞争,销售渠道还远没有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交强险和行业条款实施后,保险公司日益注重销售渠道管理,逐步加强了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销售渠道建设和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0年是车险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新型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的一年。经过多年的积淀,电话销售逐步被广大客户接受和认可,2010年1月至9月,电销车险业务在全行业的保费占比已达到5.3%,部分公司电销业务占比超过20%,已成为车险业务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此外,部分公司推出或强化车险网上投保,探索店面直销,新型渠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转型期各家保险公司“渠道为王”的竞争策略。新渠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而且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投保途径,增强了便利性,使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投保服务。

  2011年展望

  (一)行业保持稳定发展


  由图1可见,在2004年、2007年出现高速增长之后的第二年,车险市场增速均显著回落,2011年是否也会重复这一规律?虽然2011年新车市场增速必将放缓,但由于新车销量的基数已很大,在未来几年,新车对车险市场的拉动作用仍将较为显著。即使2011年新车销量与2010年持平,则其对车险市场的贡献度也将超过18%。因此,笔者认为,在没有其他重大政策变动的情况下,2011年车险市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增速将在20%左右。

  (二)行业仍将实现盈利

  虽然在2010年实现全行业盈利之后,2011年的市场竞争形势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有部分公司将更加注重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使得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但总体而言,一是在2010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国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吴定富主席在讲话中仍然将“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加大市场规范力度”等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因此,监管思路没有大的变化,市场环境不会出现较大波动。二是保险经营规律决定了2011年具备较好的盈利基础,行业仍处于盈利周期。因此,虽然2011年行业利润可能会被摊薄,但仍然会实现盈利。

  (三)转型后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分化更为严重

  此轮转型之后,车险市场竞争方式将进一步升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在表面上可能仍然表现为价格或费用资源的投入,但简单的价格战已无法奏效,实质上更加重要的是各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客户细分能力、后台运营能力、信息技术支持水平、业务管控能力和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竞争结果取决于综合运营能力的比拼,各公司经营结果的差异化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四)汽车行业新政导致车险客户群发生变化

  2011年取消购置税优惠,且北京地区开始实行摇号限牌政策,上述政策将导致不同地区车险客户群的差异化,进而导致销售、服务等流程的差异。一方面,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小排量车的销售占比将逐步下降,保险公司对中高端车客户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在二三线城市,小排量车仍将是消费主力,在车险业务中的占比降逐步提高。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