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如何看待财险公司的“调整”与“转型”

2012-04-047次浏览
小新客服
“转型”和“调整”是今年整个国内保险行业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在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险机构的投资更趋冷静和理性,投资理财型保险业务发展热情下降,这些都为国内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时机。

1、上半年行业数据好于预期

受国外金融海啸的负面影响,在今年年初时,多数人对今年的国内财产险市场的发展持有了相当谨慎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新车销售,都会有相当大幅度的萎缩,由此所带来的是,财险保险公司的可保对象的急剧减少。一时间,市场上还是弥漫着悲观气氛。

但是随着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启动以及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出台,财产保险公司也从中受惠。从保监会刚刚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情况来看,整个国内财产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出现了不小幅度的上升。

不过,在这份数据中,一早已确定转型战略的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经过过去6个月时间的适应和磨合,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已经趋于稳定,“转型”所带来的良性效果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深究这些公司的市场转型策略,不难发现,只有专注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在风险保障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方面的专业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太平洋(19.78,-0.49,-2.42%)产险为例,该公司早在去年时,就已经明确了“转型”目标和策略。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该公司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为186.2亿元,同比增长18.38%,超出行业同比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依然坐稳了国内产险公司第二的位置。从公司经营的具体数据来看,通过“转型”,产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业务质量及盈利能力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同样以上述公司为例,其在过往5年内的年均保费复合增长率达到19%,但同时期赔付费用率仅为61.7%;在综合成本率方面也有望控制在100%左右。这与其他大部分财险公司近几年连续出现承保损失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这几年的市场格局下,中国的财产险业普遍受到高损失和费用比率的困扰,导致许多企业出现了巨大亏损。市场主导地位、广泛客户基础、优异分销能力以及导致严格定价、承保和理赔的集中流程都让太平洋产险得以区别于其他大多数国内同业。

太平洋产险的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初步实施,2008年下半年以来车险市场的规范程度有所改善。主要表现为保单折扣幅度减少,销售渠道佣金费率执行更为严格等。近期监管的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并预计将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维持和巩固。长远来看,财险业市场秩序的恢复和完善还有赖于包括太平洋产险在内的各家保险公司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承保纪律。

2、精细化管理:车险盈利的必由之路

车险是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最为重要的业务来源,“得车险者,得天下”这句话为业内所公认。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不少财产保险公司片面强调了业务规模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车险业务的精细化管理,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车险业务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不但是车险业务本身难获得盈利,同时还拖累整个公司的盈利前景。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车险市场的恶性价格战,致使积累了大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财产险公司因业务增速过快,重规模轻效益,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保费增幅有所放缓,并出现了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几年以来的市场表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数家依靠恶性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激进型”财险公司发展逐渐乏力,多年来财险市场集中度持续降低的趋势有所缓解,包括太平洋产险在内的几家大型保险公司的车险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

据了解,除去因为部分竞争对手因后继乏力的原因外,部分保险公司在修炼内功上都花了大力气,并且将把对车险业务的管理明确定位为“精细化管理”。例如,太平洋产险就加强了承保环节管理,从而提高保费充足率;实施集中理赔管理,实现理赔增效;建立成本控制机制,着力提高车险盈利能力”的“三位一体”策略。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今后将推动汽车保险业务的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集中定价、销售、承保和理赔;改善和多样化分销渠道;推进商业险理赔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等措施。

从市场上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时间里,不少保险公司也都对车险业务有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结构调整,也取得过初步成效。但在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下,有的公司在结构调整上出现了摇摆,没有很好地坚持结构调整计划,导致前功尽弃。

太平洋产险在转型初期也不可避免地经历“阵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转型”成果已经得到巩固。以该公司宁波分公司为例,该分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从今年1月的123.6%下降到6月99.8%,特别是商业险的综合成本率在6月份时降到了90.9%,业务核算赔付率也从今年1月的63.26%降到6月底的61%。和业界以往所认为的“一旦强调质量,就很难保证份额”这一观点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该分公司6月底时,在当地车险市场占比为18.76%,同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

上述公司相关人士称,通过这些做法,太平洋产险的表现继续在同业中保持着明显优势地位,多年来维持了较低的综合成本率,为集团增加了低成本甚至负成本的流动资金,提高了股东的整体回报。另外,还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成立了针对车险大项目的专业化服务团队,为重大项目客户在承保、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

3、发掘效益:做强非车险业务成必然

长期以来,由于车险占据了财险公司业务绝大部分的比例,非车险业务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但现在的情况和多年之前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不同: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各家公司不得不需要开拓除车险以外的业务,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混乱。

作为我国财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车险市场上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开始受到保监会的重视。为规范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扭转非理性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的局面,监管部门也已表示,将会加强承保管理和风险管控,避免承保和再保险两个环节出现脱节,杜绝因承保费率过低而无法获得再保险支持的现象。

在面对这些行业性问题时,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则更擅长从中找适合自己的“效益之路”。正是因为做强做大非车险业务有难度,而且并非每一家公司都能深度参与其中,从而也给了大型保险公司更多的施展空间。而正是这些拥有“高准入门槛”的业务,为大型保险公司的盈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从数据来看,太平洋产险在2008年时的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81.94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高于行业平均;2009年上半年,责任险、短期意外险等业务的增速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其苏州分公司为例,该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非车险业务结构占比高达36%,其中意外险同比增长11.1%,市场份额46.0%;船舶险同比增长463.5%,增幅位居市场之首;货运险市场份额40.1%。

在非车险业务中,还有一块业务不能不提,那就是最能体现一家财险公司承保水平的大型商业风险项目,而这正是太平洋产险一贯的优势所在。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太平洋产险作为首席承保人之一,与其他8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了中广核台山核电项目主体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及货运险,项目主体工程保险金额约为人民币400亿元,为国内核电工程保险之最;在浙江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保险项目招标中,太平洋产险取得25%的保险份额;还作为主要承保人参与了北京全部八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保险安排,并首席承保了7号线、8号线、西郊线、昌平线四条线路。

这些大型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业务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在风险控制上降低要求。太平洋产险的上述相关人士表示,在风险管理上,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业务,该公司都会执行相当严格的承保纪律,换句话说就是,效益只能是来自于管理,而在风险管理上“放水”,显然就是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挖坑”。

在得到市场份额的同时,太平洋产险还不断强化核心技术如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也获得了来自客户、再保险商、行业同行的高度认可,表现出强劲的业务韧性。即使在经济和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公司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仍取得了19%和18%的同比保费增长,高于行业同期17%和16%的增长。

太平洋产险方面解释称,该公司主要以组织架构和流程的高效运作来带动业务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积极发挥事业部制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细分市场并挖掘保源,并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效率。同时,还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及客户信息管理制度,对信息采集、整理,项目立项跟踪、续保业务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另外,还强化非车险业务的考核机制,并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渠道销售创新、服务,创新不断焕发业务发展活力。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