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省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规模
2000年,浙江保险业保费收入108.17亿元,2006年达到363.02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2.4%,远远高于省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是,浙江省保险业的繁荣增长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增长的稳定性有所不足,如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速度接近40%,而2004年和2005年的增长速度还不足10%;从横向的行业占比来看,浙江保险业的行业比重仍然不高,保险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一直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保险业增加值占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大约维持在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占比,说明浙江保险业对地方国民经济贡献度有待提升。
(二)产业结构
浙江省保险业的产业结构在呈现全国共性的同时,在局部也有着鲜明的自有特征。从产寿险发展结构来看,浙江保险业自引入个人营销体制以后,寿险业务占比开始超过产险,并在2000年后相对稳定在65:35左右,与全国75:25的结构水平相比,浙江寿险业近年来结构调整导致增速放缓的结果明显。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方面看,两者发展明显不平衡,中介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中介公司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的业务匹配性差、关系不协调。从空间布局来看,浙江保险业受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保费收入呈现“重心下沉”的特点,县域保费收入占比维持在50%左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也有效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发展,近年来丽水和衢州等欠发达地区保险市场规模占比稳步提升,浙江保险业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三)产品服务
浙江省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等经济形态相对发达。但是,保险业总分结构的公司治理现状,从根本上限制了浙江保险业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能力。目前,浙江仅有一家新成立的保险总公司,其余都是保险分支机构,虽有贴近市场、熟悉需求的优势,但不具备独立开发产品系列的权力,这就导致了浙江省保险市场上的在售产品都是全国统颁条款。同时,保险产品的表现形式是条款合约,创新模仿成本较低,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创新外溢速度较快,创新引领者的成本收益低于创新跟随者,严重挫伤了保险公司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保险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薄弱,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据统计,当前浙江保险业人才的供需比例大约是1:5,缺口导致的人才无序流动,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生态环境
浙江省地理位置特殊,保险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较为复杂。从地理环境看,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保险业缺乏有效的巨灾防御体系,面临的系统性经营风险较大,如2004年“云娜”台风的理赔给付高达8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省企财险利润的5倍,行业可续经营基础受到严重冲击。从竞争环境看,浙江省保险业经营主体从2000年的8家,快速扩容到2006年底的37家,以产险市场为例,老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不断降低的市场集中度抬高了交易成本,加剧了竞争程度。从监管环境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成立以后,以行为、机构、高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和以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为重点的监管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得到明显改善。从政策环境看,2006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险业逐渐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仍有以行政管理替代市场机制的倾向,尤其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
二、浙江省保险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给浙江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风险依然存在,而新的风险又会产生,这与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保险业将面临大量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经济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已经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根据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达到20 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40 000元(约5 0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 000美元以后,各种保险需求将大幅增加,且人均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保险需求将上升1.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将进一步拉动保险需求,为浙江保险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增加保险供给,提高保险服务能力,这是浙江保险业需要做的准备。